【老字号】历史悠久的茯茶砖 从“裕兴重引茶局”讲起......
发布时间:
2024-07-14
贺瑾
清代与泾阳安吴家的渊源
“裕兴重”的资东是泾阳吴家,吴家原本经营盐业(参看:【档映陕西】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裕隆全”是吴家东院式仪堂在扬州设立的总号,经营茶叶的商号就叫做“裕兴重”。1862年吴家东院每年销售的茶叶为130万斤。到了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恢复茶商引领茶票的制度,泾阳共领500余票,吴家东院至少占300票。
过去进茶,泾阳的茶商要专门去往湖南采茶,入住茶行数日,由店员介绍情况,并按照销售价格交纳好处费,每百元交纳七元,其中四元归茶行店主,其余归店员。为保“裕兴重”牌子不倒,吴家东院采购茶叶从不进次茶,每年采茶第一次为尖茶,第二次为籽茶,第三次为荷花茶,吴家东院基本用尖茶,少量用籽茶,直到解放前,这块招牌都是金子招牌。
清咸丰六年(1856年),泾阳县城东关茶店街茶号“晋丰川”的二掌柜邓其昌,应安吴堡“式仪堂”“寿昌堂”之邀,成为“裕兴重”茶号的领东掌柜(占股四成),他的经营风格是稳扎稳打。
邓其昌的儿子邓广祖为第二代传人,邓广祖次子邓锐(字鉴堂)为第三代传人。
邓鉴堂清末民初时期长期担任泾阳县商会理事长,于右任与邓鉴堂是多年老友,曾多次为“裕兴重”题词。吴家女主人周莹经商25年,手下人才济济,她对大家也非常信任,最信任的莫过于邓鉴堂。邓鉴堂原先也开设了一家茶店,在与泾阳大茶家马和盛的竞争中败北,流落街头。周莹得知后,“重金”聘请邓鉴堂为“裕兴重”的经理,邓鉴堂的经营原则是赔钱不卖货。初来“裕兴重”遭遇茶价暴跌,各家茶店都赔累不堪,邓鉴堂两年时间没有卖过一封茶,后来茶价猛涨,他才出手大获利益,赚得金子数十万两,周莹十分赞赏其生意头脑。经过邓鉴堂的不懈努力,民国中期在其48岁这年,“裕兴重”已经处于泾阳茶商的榜首了,资本达到了两万元。
此后,“裕兴重”这块牌子就采取选贤任能的方法一直传承下去。邓鉴堂的侄子邓纪龙(云青)为第四代传人,邓青海、李巧云夫妇为第五代传人,邓亚蓉、罗荣利伉俪、邓亚中为第六代传人。
古代茶品由南向西传递 近代茶艺由北向南发扬
泾阳的茶原料实际上来源于湖南省安化县。1068年到1862年在泾阳改制茶封被称为官茶,此茶原为国家管理的事业,国家以茶易马,在甘肃河西设立 “茶马司” ,管理茶马事务。清人卢坤1823年撰《秦疆制略》: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作,转运西行,意思就是此茶采购于湖南省安化县,由水陆转运,经湘、鄂、豫到达泾阳,改造成封,发兰州盘验后,转运西宁、凉州、甘州、肃州等处销售。各地当时都有茶马司,后才归国家监督,按引收国课(每引80斤),每百斤征课三两九钱,从宋开始直到清道光废止,每年销售289916引,合2319600余斤。有资料记载,1937年,泾阳存茶砖80票(每票800块),合计64000块。同治元年,陕西遭遇“花门之变”,影响官商,茶务废弛。
在泾阳茯茶博物馆中,关于泾阳茯茶有这样一种说法,当年从湖南安化走水路运来的茶叶因不慎掉入水中,打捞晾晒后,茶成砖并出现了金花,古人迷信以为是吉祥之照,又说这金花是一种茶遇泾河水后的一种有益菌类,这是电视剧的戏说致词,但确实有“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名茶”的说法,出名茶的源头是泾河井水(地下水),泾阳商人(秦商)利用智慧通过复杂的发酵过程发出金花(冠突散囊菌)。
泾阳茯茶制茶技艺很复杂,开包剁茶(茶包打开用大刀剁为小块)——打吊(用秤称剁过的茶每称5斤)——端苛郎(用小簸箕端上过水的湿茶,每斤茶两斤水,送往炒锅内)——畅锅(即炒茶)——插茶(往小茶封内插茶)——检验(验收后盖印)——晾晒(只能阴干,夏季1个月,冬季1-2个月)——堆垛(封上放出黄点,再分开晾1-2月),方可出售。
建国后,还有不少“裕兴重”的茶工,将泾阳茯砖茶制作技艺南下传授给湖南安化砖茶厂的同行们。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国营茶厂 对茶叶统共统销
“花门之变”对泾阳茶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泾阳茶商已经星散,但还有一部分在湖南安化所存的茶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很快全面恢复,陆续运回泾阳、改制查封运往甘肃销售,所得钱款,尽数先还私债,余下再归各号所有。
在人民政府计划经济下,统购统销,建立国有的茶业公司,并将过去懂行的工人通过招工吸收进来,运用原有的技术开展业务。
凡是运来泾阳的茶包,在各茶店加工成封。工资当时按照实物计算,每做茶一票,付工料费小麦20石,折合人民币560元(其中包括工人的工资8.18石)。经过三四年后,到了1963年,茶公司在国家统筹计划下,把制茶业由泾阳迁到咸阳,从1958年开始,往湖南迁移,一度在湖南建厂,炒制加工茶叶。到改革开放时期,泾阳的茯茶实际上都是产自于湖南,属国家所有。
千禧年后泾阳茯茶商人传承“老字号”
2000年后,泾阳的茶商传人们开始意识到陕西的砖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地方独特的文化,以及非常强的养生功效,是一块“金砖”。于是,过去的商号后裔开始谋划着重振旗鼓,“裕兴重”也是其中一员。直到2008年,南下的茶厂再回泾阳,泾阳的茯茶用了泾河的水,又成为真正意义的泾阳茯茶。
2011年,邓鉴堂的曾孙女邓亚蓉为了延续“裕兴重”百年老字号的品牌,也为了传承泾阳茯茶的文化,成立了陕西省泾阳县茯砖茶业有限公司。2018年,“裕兴重”散茯茶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15年5月31日春季广州茶主题拍卖会上,泾阳茯茶的代表——距今百年有余的“官商裕兴重砖茶”经过多轮竞价,最终以105万元成交,泾阳茯茶一度在全国名声大噪,这情景仿佛又回到了清末民初泾阳茯茶全国闻名的时代。
冬日里撬开一块茶砖,杯中的茯茶在午后的阳光下散开金花,待热气冒上来后,就着热劲儿喝上一口,舒服!这就是泾阳人的日常吧。
茯茶●泾阳茶为何称茯茶
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泾阳茶为何叫做茯茶呢?
泾阳茯茶是一种全发酵茶,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又因其效用类似土茯苓,演变称为茯茶。
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的枪炮把慈禧太后从繁华的北京城赶到古都西安,陕商首富周莹,即泾阳的“安吴寡妇”忙去西安拜见慈禧,除一次捐贡白银十万两外,还带了一些土特产贡品,其中就有泾阳的茯砖茶,周莹上贡时说:“这是泾阳特产茯砖茶”。因“茯”和“福”同音,慈禧听了高兴地说:“福茶好,茯茶好!”周莹因此被慈禧收为义女,被封为“护国夫人”,即二品诰命夫人。慈禧返回北京后,饮用“泾阳茯茶”一时成为紫金城内外的风尚。
(资料图片由“裕兴重”提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