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卖不动了?各大药企卖酒卖饮料卖面膜
发布时间:
2024-10-01
近年来,随着医药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医药市场“内卷”不断加剧,为突破原有天花板,而部分药企,则开始“外卷”,玩起了跨界,纷纷开始开发牙膏、化妆品、奶茶、保健品、咖啡等俨然已成为一大流行趋势。
1、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加速企业转型
10月18日,重庆市药监局发布了关于药品抽检不合格的通告。
梳理公告发现,此次被查不合格的大多为中药饮片和中药材,仅磷酸苯丙哌林片一个西药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其余不合格药品分别为:首乌藤、水蛭、甘草、人参、天麻超细粉。
对以上不符合规定的产品,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责成有关直属检查局和区县市场监管局采取查封、扣押、暂停销售、召回等必要的控制措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国家药监局:7批药品不合规
10月12日,国家药监局发公告,经湖南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4家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标示为中山万汉制药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生产的7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
此次检查中不合规的药品包括中山万汉制药有限公司和湖南迪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共4批奥利司他胶囊;三才石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磷酸氯喹片;青海宝鉴堂国药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复方甘草口服溶液;以及芜湖张恒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小儿止咳糖浆。具体情况如下:
以奥利司他胶囊为例,国内共有11家厂商拥有其生产批号。1999年,奥利司他在美国一经上市就取得了6亿美元的销售额,2007年转为非处方药以后,销售额更是接近20亿美元。在中国,奥利司他是目前唯一获得CFDA批准上市的抗肥胖非处方药。
据国家药监局信息,上文提及的4个品种在国内的生产商均超过10家,市场竞争较大,其中,小儿止咳糖浆的国药准字批号更是多达176条。
广东省药监局:4批药品不合规
同日,广东省药监局也发布了其省内药品抽检结果。
经核查确认,4个品种4批次经检验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涉及蒲地蓝消炎片等常用药和2批中药饮片,具体情况如下:
对上述不符合规定药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要求相关企业和单位采取暂停销售使用、召回等风险控制措施,对不符合规定原因开展调查并切实进行整改。同时,对上述企业和单位涉嫌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立案调查,并将按规定公开查处结果。
浙江省药监局:10批药品不合规
10月9日,浙江省药监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发布2021年第2期浙江省药品质量抽查检验公告的通知》,公示了10批次的药品不符合规定。
梳理发现:此次被查不合格的药品中包括两个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琥珀酰明胶注射液;三个中成药:大黄通便片、陈香露白露片和抗病毒口服液;四个中药饮片:五加皮、决明子、苍术、黄芩;一个含漱剂:九味芩香含漱液;不合格项目包括【检查】、【可见异物】、【特征图谱】、【微生物限度】、【含量测定】、【性状】。
......
如今,受多方面的影响,医药市场格局生变,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疯狂内卷的同时,各大药企开始跨界“挖金”。可以说是不亦乐乎,有些是点到即止,有些则是不惜重金势必要在全新领域站稳脚跟,现下,多家药企跨界日化、健康保健、母婴孕产、美妆、酒类等快消行业,可以说是在另一条道路上「秀出了自己的风采」。
2、日化美妆:具备天然优势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300家药企向化妆品业务跨界布局。前有片仔癀推出美白药妆系列,后有马应龙和999皮炎平卖口红,此外还有盘龙云海、九州通、同仁堂、哈三联、康恩贝等。
△马应龙口红,涂了让你姹紫嫣红
有分析称,药企入场美妆快消行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药妆、械字头的品牌形象更让消费者感到安全。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药妆的药企,「痔疮界的爱马仕」的马应龙早已名声远扬。
但马应龙其实是做眼药起家的,所以马应龙做口红、做眼霜应该不算他们头次跨界,做痔疮药才算是第一次跨界。
马应龙早在2012年就成立湖北马应龙八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职负责自身功能性化妆品业务,而2019年7月马应龙口红的横空出世,还意味着马应龙的药妆市场布局的升级:从护肤系列转向彩妆系列。
目前,马应龙的眼霜精华在淘宝上,月销达到3000+,购买评论达到2.5W,甚至荣升成为天猫紧致眼部精华回购榜的第3名。
外表风光之下,暗藏危机。就在今年3月,马应龙被曝化妆品业绩增长乏力,其年报显示,湖北马应龙八宝生物科技有限,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6529万元,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净利润同比减少12%,营收、净利双下滑。
华润三九、马应龙卖口红引发大众对药企做化妆品的关注,但其实这并非什么新鲜话题,传统中药企业片仔癀早于1980年就推出“片仔癀皇后”品牌护肤品,产品曾一度风靡东南亚,而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涉及化妆品业务的药企数量已有近300家。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涉及化妆品业务的药企数量已有近300家。
3、饮料食品:变卖资产做跨界新另类
如果说马应龙和片仔癀跨界布局日化领域尚属常规,那么太极集团的跨界则显得有些另类。平时,超市里常见的涪陵榨菜就是产自于太极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重庆国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2001年,太极集团收购重组了涪陵地区的一家濒临倒闭的食品企业,后来更名为太极集团重庆国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香菇酱、榨菜牛肉酱、菜籽油、榨菜、酱油等系列产品。
当时,太极集团还获得了国家17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建立1000亩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
其实,自2010年以来,太极集团业绩持续低迷,被诟病为“十年只有一年赚钱”。
2015年,太极集团在出售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平台(西南药业和桐君阁)换取现金的同时,推出了高端健康水概念的——太极水,希望借此转型大健康产业,扭转颓势。时任太极集团董事长的白礼西还为其定下了“未来五年,太极水将实现20亿罐、100亿元”的销售目标。
但是目标只是目标,在销售遇冷不断下调价格后,太极水离起初的高端定位越来越远,并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如今,某宝上的太极食品旗舰店销售数据显示,售价36元/12罐的太极水月销量只有100+,而距离最初上市时的售价11.9元/罐相差甚远。
除了太极水以外,太极集团还布局了中药饮片和阿胶营养代餐产品。
可以显见,跨界经营并没有带给太极集团“新生”。
4、酒类:一直受到资本青睐
今年3月22日,修正药业拟收购茅台镇酒企,进军酱酒行业。继天士力之后,修正药业开始跨界做酒,成为第二家进军酱酒行业的药业集团。
公开资料显示,国台酒业在1999年被天士力集团出资收购。公司财务数据显示,国台酒业在2017年、2018年、2019年营收分别为5.73亿元、11.76亿元、18.88亿元,同期的净利润分别为0.71亿元、2.47亿元、3.74亿元。
2020年国台酒业也发布首次公开招股说明书。7月2日公布的辅导备案情况显示,国台酒业将于2021年11月再次上报IPO材料。
提到入局酒业,就不得不提复星医药创始人郭广昌。
公开报道显示,从2012年开始,复星系先后与湖北石花酒业、顺鑫农业、金种子等酒企接触,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得这些酒类资产。
从2017年起,复星系斥资约66亿港元成为青岛啤酒股份第二大股东,期间增持又减持,2019年持股占比降至27.09%,目前仍保持该比例。
2020年5月,复星集团旗下豫园股份斥资逾18亿元,获得金徽酒1.52亿股股份,郭广昌成为金徽酒的新主。
几个月后,豫园股份又以45.3亿元的价格成功竞得舍得集团70%股权,间接控股ST舍得,郭广昌又成为ST舍得新的实控人。
复星系以并购起家,对于企业整合应是得心应手,但又确实是缺乏相关行业的运营经验,复星系到底能不能带着金徽酒和ST舍得走出一条大道,我们还得静观其变。
5、吸引一批又一批企业前仆后继
此外,还有药企跨界医美行业的,譬如,华东医药、四环医药等药企跨界医美态势良好,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
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贵州百灵在2011年投资上亿的胶原蛋白饮品在两年后偃旗息鼓,以岭药业开发的保健饮品打入市场也并不成功。
可以说,这么多年大家看热闹得多,甚至是并不看好,但这并没有阻挡行业企业跨界的步伐——其中不乏资本导向。
从外部环境来说,新医改后,两票制、集采常态化、支付方式改革、流通整治等政策频发,医药经营环境发生剧变,一些非临床急需、竞争激烈的仿制药市场逐渐萎缩,给药企带来不小压力。
原有主业增长乏力,选择跨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造新的利益来源,而多数企业进入的快消品领域,相对而言,市场广阔且进入门槛较低。
但是失败的案例也在警告着我们:
药企跨界很可能找不准定位,在伪需求和臆想出来的需求上盲目发力,像云南白药牙膏这样一出世就找准定位的情形并不多见。
综合而言,近年来,内卷化严重的医药市场,一些药企希望通过跨界谋求外部发展机会,转型的方向大部分集中在医疗器械、食品、日化类产品,但是成功出圈的却为数不多。药企跨界成功的多为大品牌、大企业,而多数的小企业多是「陪跑」,当然,也经不起这种折腾。
不过对于老牌药企来说,想要通过跨界转型进行弯道超车绝非易事。
来源:药通九洲、医改界
声明:邯郸健康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号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
更多新闻